分论坛 | 海洋科技:走向“蓝色”可持续发展

9月21日,博鳌亚洲论坛国际科技与创新论坛第三届大会——“‘海洋科技:走向‘蓝色’可持续发展”分论坛成功举行。分论坛由澳门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特聘教授、粤港澳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联席主任阮家荣主持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员苏纪兰,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(珠海)副主任、中山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孙冬柏,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东晓,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长、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建芳,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院、“蛟龙”号首位大洋深潜女科学家唐立梅,澳门大学海洋科学及技术系系主任、区域海洋研究中心代主任徐杰,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洋事业部总经理唐梓力,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海洋和海洋地质系海洋学教授Terney Pradeep Kumara围绕海洋装备、海洋经济等话题展开讨论。

苏纪兰指出,海洋经济是在海洋生态环境里面进行的,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具有复杂的辩证关系。孙冬柏介绍,在珠海的支持下,南方海洋实验室围绕海洋科学、海洋工程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强大的科研队伍。王东晓表示,亚洲是海洋科技交流一个非常好的场所,下一代的海洋科技合作交给青年人会有更蓬勃的将来。陈建芳强调,海洋很多生态灾害归根到底就是海洋污染,这也是现在水域污染攻坚战非常重要的一方面。唐立梅指出,海洋装备的未来发展主要围绕提高观测效率、扩大观测范围、提高观测精度和促进科学研究这几方面展开。徐杰认为,生态环境的监测不单要监测化学参数,还要对生态系统进行监测,所以海洋环境需要实时对水文气象、生态环境要素等多要素环境监测。唐梓力指出,中国海洋智能装备在全世界处于第一梯队,但在某些方面和国外仍存在很大差距。Terney Pradeep Kumara表示,斯里兰卡是高度依赖海洋经济的国家,国家正在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去理解海洋,拥有海洋环岛意识,发展新技术治愈海洋。

随着科技的发展,“蓝色”已成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部分。与会嘉宾一致认为,海洋与气候变化密不可分,海气的相互作用可引发全球或区域气候异常和气象灾害。加强海洋观测,有助于减少灾害的损失,保护海洋经济。另一方面,中国海洋装备行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,其发展对海洋科研活动的开展,以及海洋灾害防治、海洋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。随着海洋技术的快速发展,人类将更好地走向“蓝色”可持续发展。